中新网乌兰察布7月6日电 题:中蒙边境新牧人:“一半烟火,一半诗意”诠释现代边塞生活
“一半烟火,一半诗意。”魏华放弃城市中的国企工作、返乡放牧近十年,总有人对他的选择充满好奇。为此,他于今年年初开设了抖音账号,用质朴的语言和画面记录着日常的牧区劳作和心得。在一条视频中,他如是评价当前的生活。
“总有人问我后悔吗?我可太后悔了,我后悔自己回来得太晚了。”6日,当记者见到魏华时,他感慨说,每每看到父辈和周围邻居的传统又较落后的生产方式,他总想带着大家一起变好。
(资料图)图为魏华站在茫茫大漠中,极目远眺。 魏华 供图
魏华家的牧场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巴音敖包苏木夏布格嘎查,属于中蒙边境。这里是典型的戈壁草原,草场植被覆盖率低,自然环境恶劣。魏华以前总说不愿意走父母的老路,如今他却如父亲一般,成为一名边境牧民。
在人们认知中,边塞诗歌早由千百年来粗犷豪迈、雄浑壮阔的边塞戈壁草原定好基调,其底色总是荒旷宏阔、孤寂苍茫。在这样的诗意环境之中,魏华以生活为笔、努力着墨,在戈壁滩上晕染出点点温情与希望,并将其呈现在互联网上。
2014年,因父亲突然生病、母亲独自操持牧场,还在外地上班的魏华头一次意识到:父母老了。“当时人们都说回家放羊没出路、没出息。但我最后还是决定回来。”
图为魏华正在与牛儿互动。 奥蓝 摄
魏华返乡放牧,从一开始心里就有一笔账。“改良品种,用杜蒙品种羊替换原有的蒙古羊,提高单体收入;提升机械化水平、改良饲草料,降低生产成本。这样一来,草场的压力变小了,但收入却增加了,还变相保护了生态。”
在他看来,地处生态脆弱又偏远的边陲戈壁,父辈看天吃饭、顺其自然的传统放牧理念收益有限、抗风险能力还低,而“少养精养、优质优价”的经营思路更适合家乡这片戈壁草原。
与父亲当年相比,魏华的确更会挣钱。2014年,他刚返乡时,家里有5000余亩草场,养着400多只羊,年收入五六万元;如今,通过承包其他牧民草场,他的草场面积达13000余亩,同时还种着数百亩苜蓿、玉米,养着300多只羊、40余头牛,保守估计年收入是之前的10倍。
图为魏华的抖音视频截图。他很浪漫,特意将一段红绸作为视频前景,视频配乐是《向云端》。 魏华 供图
“我硬生生被逼成了万能的。”魏华爱琢磨,动手能力也强。搭建牛棚房顶、改造打草机、修车、打针剪毛防疫……这些活计他全能自己上手。“我在牧区雇人不方便,自己干还能省一大笔钱呢。”
这些年,魏华也为反复试验交了不少学费。前几天,他将家里的废铁卖了10万元。“都是这些年买的,如今已经淘汰了的生产器械。”
近十年的边塞生活把魏华晒得黢黑,皱纹深刻进脸庞,很难让人猜出他生于1989年。面对面聊天时,他谈起牧业生产头头是道,眼中有光。
“我每天可以听着鸟叫、享受着阳光,看着牛羊们长成自己期盼的样子,靠着自己的劳动赚取属于自己的收入,是一种特别的满足。跟城市的匆忙相比,这里的日子质朴而简单,却让我内心极度放松,感受到生活的真谛。”魏华告诉记者,归来近十年,他终于把生活过成了自己希望的样子。
“我曾经的梦想是仗剑走天涯。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家陪伴家人。”魏华告诉记者,看过繁华热闹的城市,现在的他更愿意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边境戈壁,与父母和散漫的牛羊为伴。
图为魏华的自媒体账号头像。 魏华 供图
在魏华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周边牧民也加入到牲畜品种改良、科学喂养、种牧草的行列中,并尝到了甜头。
今年,四子王旗遭遇干旱天气,对牧业生产影响极大。然而魏华丝毫不慌,反而把这个当做转机。
虽然传统出栏季在秋天,但这几天,魏华计划卖掉一批品相不好的羊,以节约饲草料和人工成本、减轻草场压力。同时,再酌情购进西门塔尔品种牛。“用小畜换大畜,用更少的人工、饲草料、草场来换更多的收益。我为此特别去学了冷配牛的技术。”
魏华的生活方式让网友们倍感新鲜与感动。他置顶的一条视频,点赞量近万,为他加油鼓劲的评论有上千条。“好男儿志在家乡”“希望看到你的羊儿一大片,牛群满草原”“你这样的雄鹰就应该驰骋在蓝天,住在草原”……(完)
中新网漳州7月6日电 (廖珍妹)“太巧了,仿佛冥冥中注定,我循着祖先的足迹回家了。”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陈瑞松如是感慨道。
2018年从台湾来到福建省漳州市后,陈瑞松发现台湾族谱及祖先墓碑上写的“龙溪”,就是闽南师范大学所在的漳州市芗城区,“我父亲当时笑嘻嘻地说,这该不会是祖先在召唤你回去吧!”
陈瑞松告诉记者,台湾家中的族谱仅剩半部,记载着明末在“龙溪”从事木材运输生意的祖先遭遇海上台风,九死一生漂流到澎湖岛,直到爷爷奶奶一辈才从澎湖岛搬到台南居住。
陈瑞松和祖籍地漳州的续缘,始于2016年到漳州长泰龙人古琴文化村交流学习。次年,他又受邀参加闽南师范大学与台湾明道大学联办的闽南诗歌节。这两次的跨海之行,促成了他“登陆”教书,成为闽南师范大学数十位台湾教师中的一员。
“初到漳州,父母为我担心,因在台湾获得的资讯多是大陆较贫穷落后。”陈瑞松说,当他父母来到漳州亲眼目睹城市的繁华后,他们不再担心了,还得空就来漳州旅游。
陈瑞松(右一)正在指导学生排演戏剧。 王远昊 摄
“生活在世界文学大师林语堂的家乡漳州,我更加理解大师口中‘生活的艺术’。”陈瑞松喜欢漳州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在台湾快节奏工作,漳州节奏适中,很宜居,感觉自己心灵找到栖息的港湾了”。
来大陆教书前,陈瑞松是台湾明道大学应用英语学系助理教授兼系主任,一直在台湾致力于英文戏剧教学及剧场化呈现。到漳州后,如何将当地历史故事进行串编、戏剧化呈现,也成为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两岸戏剧演绎的是相同的人文历史,传达着同样的文化观、价值观。”在陈瑞松看来,两岸同文同种,文化上一脉相承,是人为无法隔断的;漳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文化遗产丰富,是戏剧创作的沃土。
如今,陈瑞松已将漳州当地知名历史故事搬上了舞台,排演了《白芒果之恋》《南湖金花》等戏剧。他也连续4年指导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龙江小戏节”,将漳州历史故事串编,受到师生好评。他表示,希望戏剧能够作为一个媒介,让两岸爱好者交流不同创意和想法,又透过交流让两岸亲上加亲,减少隔阂。
闽南师范大学和台湾相关院校已陆续举办7届闽南诗歌节,搭建起两岸诗人、学者和艺术家学术研讨及创作交流的平台。而陈瑞松也有了自己的一个“小目标”——成立一个两岸戏剧教学工作坊,搭建起戏剧爱好者的交流平台,推动交流,展示风采,甚至开展竞演。
“加强文化和学术领域交流,是两岸民众共同期盼。”在戏剧创作之余,陈瑞松品茶、种花、烹饪,惬意享受泡一杯茶、煮一顿饭的时光,把平淡生活过出仪式感。他希望未来编串更多漳州历史文化故事,助力当地戏剧传承和发展。(完)